眼鏡片,不管是無機材料還是有機材料,在日常使用中,都會因為與塵埃或砂礫摩擦而導致鏡片磨損,從而在鏡片表面產生劃痕。相較于玻璃,
有機質制成的硬度較低,更容易產生劃痕。從顯微鏡上觀察到,鏡片表面的劃痕主要有兩種,一種是由于砂礫形成的劃痕,淺而細小,戴鏡者不易察覺;另一種是大砂礫造成的劃痕,深且周邊粗糙,處于中心區域會影響視力。
光學鍍膜鏡片的技術特點。
首代抗磨損膜技術
20世紀70年代初開始使用抗磨損薄膜,當時人們認為玻璃鏡片硬度較高,而有機鏡片則很容易磨損。在真空條件下,將石英材料鍍在有機鏡片表面,形成一層非常硬的抗磨損薄膜,但由于其熱脹系數與片基材料的不匹配,容易發生脫膜和脆性,因此,耐磨性不理想。
二代抗磨損薄膜技術
20世紀80年代以后,研究者們從理論上發現,磨損產生的機制不只是與硬度有關,膜層材料有“硬度/變形”的雙重特性,即有些材料硬度高,但變形量小,有些材料硬度低,但變形大。有機鏡片的第二代浸漬技術是通過浸漬工藝在有機鏡片表面鍍上硬度高、不易脆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