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學鍍膜鏡片技術特點。
首代抗磨損薄膜技術
20世紀70年代早期開始使用抗磨損薄膜,當時人們認為玻璃鏡片硬度較高,而有機鏡片則很容易磨損。在真空條件下,將石英材料鍍在有機透鏡表面,形成一層極硬的抗磨損薄膜,但由于其熱脹性與片基材的不匹配,極易發生脫膜,導致薄膜脆裂。
新一代抗磨損薄膜技術。
20世紀80年代后,研究者們從理論上發現,磨損產生的機制并不只是與硬度有關,而是具有“硬度/變形”的雙重性質,即:有的材料硬度高,但變形量小;有的材料硬度低,但變形大。有機鏡片的第二代浸漬技術,是利用浸漬工藝,在其表面鍍上硬度高、不易脆的材料。
三代抗磨損薄膜技術。
上世紀90年代以后發展起來的第三代抗磨損膜技術,主要解決了有機鏡片表面減反射膜層后的耐磨問題。因為有機鏡片表面的硬度和減反射膜的硬度相差很大,所以新理論認為,當受砂礫磨擦時,鏡片之間應有一層抗磨損膜,這樣當受砂石磨擦時,鏡片可以起到緩沖作用。三代抗磨損膜層材料的硬度介于鏡片與減反射膜之間,硬度較高,磨擦系數低,不易脆裂。
四代抗磨損薄膜技術
第4代抗膜技術是利用硅原子,如法國依視路公司的帝鍍斯(TITUS)加硬溶液,既含有有機基體,也含有含硅元素的無機超微粒物,使得抗磨損膜具有韌性,同時又提高了硬度。當代鍍抗磨損膜技術最主要的是采用浸漬法,鏡片經過多次清洗,浸在加硬溶液中,一定時間后,提起一定速度。這個速度取決于加硬液體的粘度,也取決于摩擦膜層的厚度。在大約100°C的烘箱中,將聚合反應4-5小時,厚度約3-5微米。